重庆彭开祖周易大世界,专业提供最准的周易算命、取名、风水等服务。热线:13228645008 注册/登陆 | 关于我们 | 优化解灾 | 招生简章 | 站点地图 | 加入收藏
13228645008(支持短信)
732868512(拒绝闲聊)
email:732868512@qq.com
微信:a13228645008
  • 帐号
  • 工行:6222 0331 0002 5398 994
  • 招行:6225 8812 3191 4267
  • 农行:6228 4804 7069 1491 315
  • 建行:6227 0037 6251 0139 400
  • (收款人:彭永红,城市:重庆。)
您现在的位置:首 页 - 宗教文化 - 文章正文
  • 重庆彭开祖周易大世界(域名:www.penwsen.com)
  •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阅读:141869人次
  • 佛道之辩与佛本之争
  • (发表时间:2004-07-11 03:39:00)   (类别:佛教)
  •      

    <<<<接上篇

           吐蕃佛本斗争的转折人物是赤松德赞。在他初即赞普位时,贵族势力和本教徒利用其年幼的机会,发动了藏族历史上第一次"禁佛运动"。赤松德赞成年以后即着力发展佛教,但在扶植、发展佛教的过程中表现了出众的策略才能。赤松德赞首先活埋了反佛代表人物马尚仲巴结,流放有赫赫战功的达札路恭至藏北,并迎请汉地僧人和印僧寂护到拉萨,但因贵族势力和本教徒的反对未果。

      寂护无力抵抗佛教的反对势力,遂返印携莲花生同至吐蕃。莲花生至吐蕃后第一件事便是修建桑耶寺,并正式为吐蕃僧人剃度出家,赤松德赞亲赴山南主持桑耶寺奠基工程,在当时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因为此时本教势力和贵族反佛势力强大,他本人迫于压力先后流放遍照护至康区,流放五名从印度修习金刚乘归来的青年。于是,赤松德赞开始使用其高超的兴佛策略:在佛本并存、表面上不偏不倚中壮大佛教的势力。

      赤松德赞依从本教徒的要求,从象雄请来本教法师香日乌金借居桑耶寺观音殿翻译本教经典《十万龙经》,一面组织汉僧和印僧在桑耶寺翻译佛教经典。在命令佛教徒为他修建一座佛塔的同时,又命令本教徒为他修建一座陵墓,而且两项工程同时在山南动工。

      赤松德赞时期的本佛并举局面一方面是形势使然,本教和拥护本教的贵族势力强大,使他不得不对本教作出若干的有时甚至是重大的让步;另一方面则是他维护佛教势力的一种策略,使佛教在佛本并存的局面中逐渐扩大势力。莲花生和赤松德赞对建桑耶寺、收取吐蕃出家人均表示出极高的热情,是因为这在形势上有利于佛教的传播和扩大佛教的影响。桑耶寺的规模远非此时吐蕃未经扩建的大、小昭寺可比,甚至可与此时未经扩建的布达拉宫、当时的雍布拉康相媲美。这显然有利于佛教同本教相抗衡。而安排乌日香金在桑耶寺翻译本经,也并非偶然,无非是使本教徒产生一种"寄人篱下"的自悲心理,迎请本教法师在桑耶寺翻译经典,更是为了使佛教徒大规模翻译佛经更加名正言顺而已。

      本佛并存的后果必然是佛教势力的壮大,并进而向本教发起挑战。事件的起因是本教徒在桑耶寺举行一次较大规模的祭祀仪式,宰杀许多牲畜作牺牲,引起佛教徒的强烈抗议。他们对赤松德赞说:一地不容两教,如不废本,我们全体僧人便离开吐蕃。这是佛本并存必然出现的局面,同时也是本教没有自身寺庙传统的尴尬,借住他人之地行他人所禁之事,其理亏之处显而易见,由此可见赤松德赞本佛并举的良苦用心所在。

      于是赤松德选赞在顿喀地方主持了本佛大辩论,这是藏族史料上唯一记载的佛本二教面对面的争论,惜乎语焉不详。辩论结果不言而喻,以佛教的胜利而告终,并且由赤松德赞发布了禁本命令。

      "前弘期"的代表人物无疑是印度僧人莲花生。莲花生之所以在吐蕃获得巨大成就,原因在于他所弘扬的佛教密宗咒术,以及一系列"降妖"业绩,很容易同本教传统相协调,更易被世代生活在神秘雪域高原的民众所接受。此外,公元八世纪下半叶印度佛教已开始衰落。从而使得莲花生为佛法寻找出路的愿望更加迫切,这可以从他来到吐蕃之后立即着手修建桑耶寺,剃度吐蕃僧人的作为中可以看出。

      可以说,赤松德赞和莲花生共同奠定了佛教在雪域流布的基础,为"前弘期"佛法的兴隆扫清了障碍,但同时也为本佛进一步的斗争和吐蕃政权的覆灭写下了伏笔。

      自赤松德赞之后,吐蕃三代赞普--牟尼赞普、赛那累(赤德松赞)、热巴巾(赤祖德赞)均大兴佛教,特别是热巴巾在位期间结合佛经翻译,进行了著名的文字规范化运动,并编成译经书目,对藏族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前弘期的结束和吐蕃王朝的灭亡均是以朗达玛灭佛算起,这种政治现象和文化现象均有其重大的历史价值。也就是说,用强硬手段消灭佛教或本教和王朝的灭亡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现象也正是本文试图说明的。

                     三

      以上我们粗略考察了汉地东汉至南北朝之间的佛道之辩和吐蕃历史上的佛本之争,将这两种文化现象予以对比,大致可以得了以下几个结论:

      1. 本土文化是民族文化和民众心理积淀的产物,有着强大的群体凝聚力和传统习惯势力,在受外来文化冲击的情形下,它有着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强大的保守势力。在改造传统文化机制乃至消灭其落后意识方面,不能单纯采用强硬行政手段,不能低估其在民众中的影响,而只能通过文化自身的调节和民众的自我抉择实现历史的进化。对于宗教意识尤其如此。否则,文化的断裂将导致伦理和价值观的迷惘,直至政权的沦落。而传统文化本身并不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彻底销声匿迹,它总是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民族文化深处。藏地的本教虽经多次毁灭性打击,但除却现仍在藏区的许多本教寺庙外,其诸多仪式尚保留在佛教仪轨中,并且其思想观念仍从藏区民众行为及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

      2. 外来文化若想在新的环境中立足,必须充分适应新的文化氛围,并不断改造自身文化机制,以适应民众心理对文化本身的要求。这在外来文化传入本土的初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汉地佛教在传入初期便借助"道术",着重宣传修禅养气,甚至不惜牺牲教旨,宣传修禅成仙(参看东汉安世高译《大安般守意经》等)。而吐蕃前弘期佛教代表人物莲花生则更重咒术、"降妖"从而取得佛法在吐蕃的巨大胜利。

      3. 文化的制约机制越多,也就是文化的对比参照系越多,文化自身的发展也越繁荣,对外来文化的营养吸收也就越充分。汉地佛法传入时,已经过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阶段,因而有接受外来文化挑战的机制和心理准备。而吐蕃本土文化由于只有本教这一孤立的参照系,故而使佛本之争演变成你死我活的争夺。在汉地,佛道之辩后是盛唐包纳天下的宏大气魄;在吐蕃,佛本之争导致王朝的覆没和其后几达千年的佛法一统天下的较单一的文化政治实体。

      4. 在佛道之辩和佛本之战的过程中,有一种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现象格外引人注目:这即是文化的伪造现象。在佛道之争中,首先是道教徒凭空捏造出老子出关涉流冒沙,化度释迦的神话,其后佛教徒不甘示弱,相继不顾史实,言三代即有佛陀现世,周代即已传入佛法,孔子已知佛教等妄说,争先提前佛教流布的时间,以在传统上争得优势。至于在佛道、佛本之争中,道教徒和本教徒不约而同地采取了篡改佛经为道经、本经的做法,则不能仅仅认作是巧合。至若《道藏》和本藏从内容和形式上照搬佛教大藏经,内行研究者一目了然。对此种文化现象和心理现象,我们应当客观地予以评述。我们理解一些宗教徒的虔诚和动机,但其后果是欺骗了广大信教群众,给历史研究带来了许多困难,给人类文化增添了许多魅力。再换一个角度看,则从反面说明了各种文化之间相互学习,相互适应的必然道路。

      5. 从佛道之辩和佛本之争的结局来看,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汉地佛教通过同中国传统文化的斗争和融合,终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而藏地的佛教则吸收本教若干成份,竟至成为雪域文化的主体,而佛教精神千余年来也成为藏民族心理的支柱。这说明,传统文化并非一味地在民族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外来文化也并非一定要在民族文化中演配角,外来文化只要经民族加以消化、改造、充实,仍会为本民族接受,在本民族社会中发挥巨大作用。这在我们国家走向现代化道路的今天,藏汉民族共同放眼世界,接受挑战和机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成为代理 | 网站地图 | 加入收藏夹 | 设为首页